我們知道標準的喝葡萄酒流程是:打開酒倒在杯子里,搖搖杯,深情款款看幾眼,然后喝掉它~
在搖完杯觀察的過程中,我們會看到酒液在杯壁上均勻地旋轉,隨后形成一條條液柱沿著杯壁緩緩地向下流動,并在杯壁上留下一道道酒痕。
人們為它起了一個動聽的名字——“葡萄酒的眼淚”
以及一個猥瑣的名字——“酒腿(子)”
還有一個接地氣的名字——“掛杯”
鑒于一哥是WSET科班出身,我們就沿用WSET品鑒卡里的名字“leg”吧。是的,就是最猥瑣的名字:酒腿。
那么一大撥問題就來了:這些酒腿到底是什么物質呢?為什么會形成酒腿呢?酒腿越多越明顯是不是意味著一款酒的品質越高?
首先我們先解決大家的第一個問題
酒腿=什么?
葡萄酒的釀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發酵。酒精發酵過程總體的化學式表達如下:
C6H12O6 + Zymase
糖分 + 酶(酵母)
↓
2 C2H5OH + 2 CO2 + By-product
乙醇(酒精) + 二氧化碳 + 副產物
而這些酒腿,其實就是酒精+殘留糖分+甘油(副產物之一)+其它浸出物的混合。
所有的葡萄酒都含有以上成分,因此只要選用合適的杯子,所有的葡萄酒都會產生酒腿。
但是,酒腿也有多少厚薄之分。濃厚的酒腿意味著酒痕流落的速度比較慢,相對應得薄短的酒腿也就是酒痕流落的速度比較快。
酒腿多一些呢,表明該款葡萄酒的酒精、糖分和甘油的含量較高,干浸出物(dry extract,除殘糖以外所有非揮發性精華物質)比較豐富,相對來說這款酒的口感也會比較豐郁。因此,在四級的烈酒品鑒考試中,寫酒腿是沒有用的,因為全部烈酒都會有明顯的酒腿。
知道酒腿其實是酒精、甘油、殘糖以及干浸出物的總和后,我們再來說說看,這些物質為什么會形成酒腿?
想要知道掛杯現象是如何產生的,首先你要理解一個物理概念叫液體的“表面張力”。水會形成球形的小水珠、昆蟲們可以在水面行走,都是因為表面張力的緣故。
我們知道酒主要是由水與酒精組成的,酒精比水的表面張力小,而且酒精還有另外一個特性就是很容易揮發。當我們搖杯時酒液掛到杯壁上,在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情況下,這些酒會沿著杯壁流回來。
但其實酒精在頂部最薄的地方揮發得最快,這意味著相比其它部位的酒,處于頂部的酒有較低的酒精濃度,所以那里會有更大的表面張力。這個表面張力的差異會牽引著更多的酒精混合物,而這些酒精、甘油混合物會在此聚積,直到重力足以將其拉回下方。
這個來來回回的過程,其實完全是物理作用的過程,然后形成了一條條或厚重或稀薄的酒腿。按照原理,搖醬油、汽油、肥皂水等,都會有同樣的掛壁現象。
說了這么多,不如直接點告訴大家,酒腿和葡萄酒質量之間有沒有必然的聯系?
答案是:沒有
有酒腿,只是說明這款酒的酒精度、甘油含量、干浸出物含量更高,而這些對葡萄酒品鑒有什么影響呢?這時候我們就要用到考試時用的排除法了!
香氣及風味:不影響
甜度:可能意味著殘糖含量高,比如托卡伊、甜型雪麗、冰酒等葡萄酒,酒腿會明顯一些。
酸度:不關事兒
酒精度:可能預示著更好的酒精度,比如意大利阿瑪羅尼、雪利、波特等,酒腿更明顯。
酚類物質:可能含有更多的分類物質,比如其它同等條件下,一款濃郁的西拉肯定比清新的黑皮諾酒腿更加明顯。
酒體:酒腿濃厚,意味著酒精、甘油、干浸出物等含量高,會帶來更飽滿的酒體。
陳年:葡萄酒陳年后酒精度與甘油含量是不會改變的,一些干浸出物也許會凝結為大分子沉淀下來,但總體變化不大,因此酒腿的多少與葡萄酒陳年時間長短不相關。
品質與口感:得看個人喜好
如果是重口味葡萄酒愛好者,平時喜歡喝的都是炎熱年份的波爾多、南羅訥的GSM、澳洲的西拉、納帕用重桶的赤霞珠,會覺得酒腿濃厚的葡萄酒口感更飽滿豐郁;
如果是輕口味葡萄酒愛好者,平時喝的都是干型雷司令、勃艮第黑皮諾一類,會覺得酒腿少的葡萄酒口感更清爽。不論口感如何,各元素間都講求平衡,因此酒腿與品質實在沒有必然聯系。
但假如你對葡萄酒很了解,酒腿現象可以告訴你很多這款酒的信息。比如一瓶西拉子,初聞之下不僅有較重的漿果香氣,還有桃子、杏子等濃郁的花果香氣,那么你有理由猜測這瓶酒是西拉與維歐尼混釀的。
為了進一步證實你的判斷,這時就可以通過結合觀察它的酒腿而得出結論。假如這款酒在杯中酒腿明顯,并且流速很慢,那么十之八九就是這種富含甘油成分的葡萄品種蜒維歐尼了。
如果是一瓶黑皮諾葡萄酒,掛杯很濃厚,就有點尷尬了。我們知道黑皮諾葡萄酒以酒體輕盈、口感優雅著稱,如果掛杯明顯,說明這當中含糖量、甘油成分或酒精度可能較高,綜合評價下可能是一款比較“Rustic”也就是粗糙的黑皮諾。
綜上所訴,酒腿和品質真沒必然聯系。